新华社南京11月25日电(记者张展鹏)1990年12月26日,天空阴沉,先是小雨,后又飘起雪花。尽管寒气袭人,薄铸栋拿到上海大众国产化认证时,贴身衣服竟因紧张和兴奋而湿透。
当晚,薄铸栋在日记中写下这个场景,称此为“创业的起始点,人生的转折点”。
民营企业家、无锡市华光轿车部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薄铸栋生于1949年,经历与许多同龄人类似:下乡插队、在国有企业里当技术员和销售科长,期间完成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的大专学习。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席卷,中国大量机关干部、国有企业员工跳出体制,“下海”创业,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薄铸栋的无锡华光轿车附件厂应运而生。
不计其数的创业者中,薄铸栋有一不同寻常处——从1989年元月起,他每天记日记,至今一日未停。起初是想记录创业中的重要事情,后来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日积月累,已经记了大大小小26本。
因为时常翻起日记本,薄铸栋对创业路上关键节点都能精确记起,比如通过大众公司的国产化认证后,第一批产品在1991年3月27日像“嫁女儿一样”发往上海,5月10日即收到第一笔货款40950元。
那天,薄铸栋请全厂13位员工到当地最好的酒店开怀畅饮。时隔多年忆起那一幕,他依然感慨万千——如他一般受改革开放氛围感染选择创业的人们,有梦想和激情,但缺少技术和市场经验,能突围而出自然兴奋不已。
薄铸栋拿着日记本回忆创业路上的故事。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华光承接的是大众桑塔纳的车顶落水槽国产化项目,当时国内无同类产品,如果从德国引进生产设备大约要花850万人民币。薄铸栋和同事自主开发,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厂房内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铝型材成型、表面涂装等一系列难关,通过了多达20余项的指标检验。
1991年11月15日,薄铸栋以大众正式供应商的身份到上海银河宾馆开会,会后接到512万元的订单。他在日记里写道,因为没带计算器,用宾馆的纸笔算到半夜,算出这张订单的利润能超过100万元,激动得后半夜也没睡着。
日记里不仅有喜悦 ,更多记载着创业的艰辛:建厂初期,薄铸栋骑着自行车满街跑,推销产品;从上海回来,胆囊炎发作,他躺在火车站的长椅上,半天回不了家……年代久远的日记本里,有些发黄的纸张上依稀能看到已干的泪迹。
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后,华光步入了“快车道”,与更多国内外客户合作。到2018年,公司员工已近1600人,年销售近20亿,其中汽车座椅悬挂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薄铸栋的日记本。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在本地,老百姓会说,一人进华光,全家得温饱;两人进华光,阖家奔小康。”薄铸栋说,能有这样的口碑他很欣慰,也更坚定了要办好企业、回馈社会的信念。
创业不易,尤其是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很多时候薄铸栋也会感到压力重重、迷惘失落,他就会拿出办公室珍藏的日记本,翻看几页,从过往经历中寻找力量。
薄铸栋对一个画面印象尤深:最早去上海大众时,出了火车站,要穿过一大片农田才能到厂房。放眼看去周围空旷荒芜,但他步伐坚定,知道走的是正确的方向。
“如今大家是遇到一些困难,但我有信心,特别是11月初民营企业座谈会举行后,我们会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