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创业日记(完)我为什么选择回国

2024-04-23 00:10:34

距离上一篇美国创业日记已经过去5个月了,当敲打下“美国创业日记(完)”这几个字时,我知道一段旅途结束了。

之前看了很多人的分享,但为什么要回国的原因,都没有戳中自己的点。

先说说自己,2013年来到美国求学,硕士读的是广告专业,和大多赴美留学的人不同,并不是理工类,也不属于商科,而是更加不务实的传媒类。说白了,全凭一张嘴。一直喜欢捣鼓,美国求学期间,为了解决自己的需要,拉着几个伙伴做了个旅游的项目,我们姑且叫他发现当地人吧,旨在帮助游客找到当地导游,希望大家可以在全世界找到有意思的小伙伴,2015年的11月,搬到了梦寐以求的硅谷。

直接进入正题吧,

我为什么选择回国?

突然发现,自己的社交能力很差。

一直秉持和人的交往方式是“日久见人心”,但自出了校门以来,始终难找到和美国主流社会的交集,眼看Facebook和Linkedin上的人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而微信好友却与日俱增,特别是到了加州,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就像下面两张图,美国在餐桌上传统的社交方式,以及我所期望的方式。

创业日记40篇_创业干货日记_创业日记

美国人的社交方式

创业日记40篇_创业日记_创业干货日记

我所期望的社交方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国同样是个人情社会,这种人情甚至是摆在明面上的,小到你被谁推荐进公司,大到总统选举,哪个财团捐了多少钱,都实实在在有迹可循。但这种人情,依旧局限于中国人的圈子,ABC的圈子,亚裔的圈子。去酒吧喝酒,如果放着NBA,那有得谈,换成其他譬如冰球、棒球、橄榄球,打扫卫生的大叔一定比我懂的多。

在学校课堂上和教授的对答如流,并不代表着在创业环境中,能和美国伙伴达成有效交流。创业的过程中,伴随着无数的争吵,这种争吵,并不是拍桌子打板凳所能解决的,而是一方最终的妥协。很多时候,语言只是一部分的表达,我一直相信眼睛是会说话的,但我真的无法分辨外国人的双眼。

那条和H1B做斗争的道路

除了极少数通过O1和L1拿到绿卡的人,大部分人的路线都是读书—H1B—绿卡,这样一个常见过程,但随着H1B中签率越来越低,以及绿卡排期越来越长。按每个过程都极其顺利,从毕业拿到绿卡已然6年之后,这么多年的奋斗,到最后只解决一个合法的身份问题。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此顺利拿到H1B,有些朋友连抽两次都无疾而终,这种由老天决定,像抽彩票一样的事儿,不具备任何任何说服力。

至于所谓的华人天花板,自己没有身处大公司,无法做出任何评述。好在有一双眼睛和一对耳朵,能听能看。发现真正中国人主导做出的互联网公司,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屈指可数。前Webex联合创始人朱敏老先生算一个,雅虎杨致远只能算半个,毕竟他十岁就移民到了美国。

互联网历史很短,往前推30年,已然是远古时代,但在1986年,还真有那么个中国人做出了年收入30亿美元的巨无霸公司,王安电脑。那年七月,在纽约“自由女神落成100周年”纪念仪式上,王安也被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位列榜首,从里根总统手中接过“总统自由奖章”。

创业干货日记_创业日记40篇_创业日记

王安电脑以及他本人

但以上三位,都是技术背景出身,要说拼技术,硅谷真的世界第一。自己要是学技术的,一定就赖在这儿了,但每个人走出的路,我相信都不一样。在硅谷这样一个地方,并不缺少天才,硅谷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而这种证明,不仅仅是硅谷,任何一种成功都是需要的。

父母在,不远游

是的,后面还有句,游必有方。那个“方”在白话文翻译中指“一定的去处”,上海、北京都会是这样的去处,至少,我们身处同一个时区。家人、妻小、朋友,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个团圆,可真不希望下次再看着差十二小时的春晚,摇着永远摇不出东西的微信“摇一摇”。

一个好朋友的父母,当年是北大清华的天之骄子,双双来美国读博,他父母的同学聚会,经常是在北美或者欧洲,而他自己,则是个纯粹的ABC,也上着美国最好的私立高中。但是,你知道他父母在他奶奶临走之前,都没能回国看一老人吗?那种由自己造成的子欲养而亲不待,在我看来,即为不孝。

上一代90后

对于回国,周围的朋友甚至父母都有很多不解,母亲大人还发来了几篇文章,来告诫我,回国之后的路,依然会很难。其中有句话我记下来了,看到的都是光鲜,看不到的都是苟且。而我想做的,只是身处其中。我们贡献给社会的价值,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达到一个峰值,很多时候,我们渺小到,只能帮助那座城市,去创造属于它的奇迹和繁荣。而这份奇迹和繁荣,由衷希望,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去赋予到我们的祖国。

一百三十年前,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彼时他们是这样的,“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而现在,没人会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了。并且,上一波出国的90后,给我们奠定了今日一切之基石,没错,我说的是上个世纪的90后。

创业日记_创业干货日记_创业日记40篇

不认识的话,看下面这张

创业日记_创业干货日记_创业日记40篇

周恩来总理出生于1898年,扎扎实实的九零后,1917至1919年,留学日本;1920年至1924年先后在法国和德国。记得小学黑板的最上面会写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个字,说是周总理当年12岁时喊出的一句口号。不管这个故事的真伪,但实实在在的一件事儿是,我相信下一个10年,一定会是中国的。

而我也坚信,在几十年后,人们提到92一代时,想到的不仅是邓小平南巡之后,下海经商的那个92一代,也包括我们92年左右出身的一代,一代受过国外教育,但选择回国的一代。

写在最后

现在的大多数美国人,就像当年做着天朝大国梦的清朝人。自己读书的地方位于美国中南部的一个小城,那里的很多人这辈子没出过美国本土大陆,连加拿大都觉得落后。在他们眼里,美国地大物博,应有尽有。他们会以一种善意来同情我们,会非常关心地问我们家乡有没有星巴克、有没有牛排店。这种感觉,就像是刚念大学,到了省外,有人问我们云南孩子,你是不是还骑大象上学?

说了美国那么多不好,其实,它如果真的一无是处,也不值得我们那么前赴后继的奔过去,但我们那么努力,不就是为了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吗?

我爸常和我说的一句话:儿子,你开心就好!所以,无论回国与否,开心就好。而我,也是时候开启这段新的旅程了。

江南杜

2016年初夏

于美国硅谷Mountain View的一套小公寓里

人生短短数十载,借彼此之眼,看看世界

知乎专栏:日记本

新浪微博:早安日记本

创业干货日记_创业日记40篇_创业日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