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村落的“消防秘籍”

2024-05-04 06:37:11

消防安全标语随处可见

消防水塘

文保建筑内所有的电线进行了穿管包裹

杭州的檀新线串联起了建德寿昌镇多个古村落。这些江南古村落以新叶村、上吴方村以及李村为代表,颇有名气,沿玉华山依山而建,白墙黑瓦的明清建筑,基本保留了原本的构造面貌。据当地统计,仅上吴方村一处,就现存165座明清时期建造的古建筑,其中保存较好的38座,均已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守护古建筑,不止于“守”,更在于“护”。许多人都叹息于本月初福建万安桥的那场火,烧掉了900年历史的遗迹。对于文保单位的消防保护工作,也再一次被许多人所重视。

“我们村,包括前后两个兄弟村落,有上百座古建筑,防火压力不小。但这二十多年来几乎没发生过大的火情,村里的消防安全做得很牢靠。”上吴方村的村干部跟大家介绍道。

这些古村落在消防安全上有哪些经验?尤其是面对今年连续的高温酷暑,有哪些实打实的“底气”?8月24日记者跟随建德消防大队的工作人员,到上吴方村一探究竟。

消防水塘、灭火水缸,传承老底子的消防智慧

走进上吴方村,便能见到一个大半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水塘,与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相对应。记者发现这里和普通的古村落格局确实有所不同。平日里,这片水塘供村民们适度使用,无论是洗菜、取水浇花还是灌溉农田,都颇受欢迎。

不过,水塘有个重要的功能,还在于水塘边那块醒目的“消防取水点”提醒牌上。村里老人介绍,水塘和村子的年纪一样大,这些消防水塘一直保留至今就是,怕村里一旦发生火情,居民们能及时取水,最快时间灭火。现在,村里配备了手抬泵,消防员取水救火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有意思的是,上吴方村周围有七八个大大小小的水塘,都承担着灭火供水功能,村民们平日里也挺重视对水塘的保护。

如果说古村外围有水塘包围,村子内部的“消防古设施”也不会少,很多都是古人对于消防安全的智慧传承。古建筑墙顶处处可见马头墙的构造,这起到了隔离火源的作用,一些古建筑内还放着岩石打造的水缸,坐落于古建筑的天井之内。平日里水缸用来收集和储存雨水,关键时刻就能派上大用场。

烟感报警、电感报警,新科技引进了古建筑

古时候讲究“小心火烛”,如今的防火自然是要预防最常见的电气火灾

明清时期古建筑,建筑顶部和顶部的装饰都是木质,尤其像房梁、屋檐边的牛角、冬瓜梁都是古时工匠打造,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防火对于古村落来说,尤为重要。

上吴方村的微型消防站队长邵军告诉记者,上吴方村的智慧消防项目一直在推进和改造中,无论是村里的祠堂等公共空间,还是一些村民的家中,都做了尝试和改造。

村里的三乐堂、方正堂和彝叙堂都是明代始建的古建筑,在进行保护之余,如今也是村里的公共空间,作为文化礼堂、议事广场以及历史景点来使用,难免会放置灯光照明设备和电子设备。村里一些老人的家,也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避免不了日常的用火用电。

如果真的发生火灾怎么办?工作人员说,这些建筑都装上了烟感报警器、温感报警器、远程监控和智慧消防终端等一系列的智能报警装置。“一旦有火情发生,便会立即通知村民、村委会、村微型消防站、消防站等,起到快速联动、快速处置的作用。”杭州建德消防救援大队相关负责人说。

村民常用的电动自行车如何避免出现火灾?邵军说,村里在开放区域安装一批集中充电桩,倡导村民不把电动车推回家中,统一停放在室外充电。

此外,对于村里文保建筑内所有的电线,村里都进行了穿管包裹。重点的文保建筑甚至用上了金属管,主要是为了避免由于电气线路故障导致的火灾。

杭州持续对文保单位进行消防隐患排查整治

上吴方村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随处可见各类消防安全的标语。无论是古建筑墙门边,还是宽窄不一的村道,都能见到消防安全的标语。

这也让村里不少的老年人“耳濡目染”,掌握了不少消防安全常识。村里80岁的唐奶奶,还跟着消防员学会了灭火器的使用,麻利的动作一点都不输给年轻人。

不过,真的发生火灾,还得靠专业的消防员。建德消防大队工作人员说,考虑到上吴方村、李村和新叶村都是古村落,距离又比较近,在给微型消防站的消防员进行统一消防训练的同时,三个村子也实行了“救火联动”。一家有火,各家来救,也是对消防救援力量的一种整合。

记者从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了解到,目前杭州正在对各类文保单位进行消防安全的排查和整治。“杭州共有2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我们会根据清单,进行隐患的全面排摸,并督促整改。同时对于一些好的防火经验和做法,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防火监督处防火执法人员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