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瑞安法院宣判的一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中,被告人陈某就是利用微信好友对他的信任,从真代购变成了假货商。事情败露后,为隐瞒事实,他还编造各种“委屈”,博取同情,但最终自食其果。
慢慢赢得了信任
温州瑞安市的吴先生,是一个事业有成、收入不菲的成功人士,同时也是一名奢侈品爱好者,经常入手一些名牌包、大牌衣服、限量版潮鞋。
2018年3月,吴先生通过发小认识了做微商代购的陈某。
陈某也是瑞安本地人,在一家私企做管理,有房有车,属于典型的白领阶层,陈某说,代购只是顺带“玩玩”的副业。
一开始,吴先生在陈某组建的微信代购群里,也只是潜水观望,并未“出手”。
但看到那么多心仪的牌子,吴先生还是心动了。陈某为打消客户的顾虑,承诺下单后的商品均可支持专柜鉴定,假一赔十。
两人的第一次交易就这样愉快地发生了,吴先生买了东西前往专柜鉴定,一查真的是正品。
此后一年间,吴先生先后找陈某代购LV、GUCCI、Adidas等名牌包、衣服、鞋等,总共二十余次,每次交易金额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累计消费了二十余万元。
期间,除了吴先生自己要求外,陈某还多次主动陪同吴先生到专柜验货,这让吴先生对陈某很是信任。
再加上两人经常见个面,喝个茶,关系更加亲密了,慢慢地没了当初的“防备”,吴先生后期找陈某代购的很多商品,再没有拿去做专柜鉴定。
拎着着“LV”在杭州逛专柜,
柜姐一眼识破是“A货”
直到2019年年初,吴先生在杭州逛专柜时,火眼金睛的柜姐指出:吴先生的挎包感觉“怪怪的”,很可能不是正品。
吴先生大为诧异,结果验证后还真是一个“超A”品。
吴先生顿感事情不妙,回家后把之前买的代购商品统统拿去做鉴定,结果显示二十多件商品里,有五件是A货,货值3万元左右。
警方对所有涉嫌“杀熟”的奢侈品进行鉴定,其中只有一件是正品
掺假事件败露后 ,
微商又玩起“苦肉计”
有了代购作假的铁证,吴先生找到陈某要求解释,陈某知道事情败露,却显得很淡定,说自己也是被上家欺骗,会马上订机票去找“上家”理论,并且保证会给朋友一个满意的交代。
吴先生见陈某态度诚恳,答应先等他的消息。
结果,三天、十天,时间一天天过去,陈某一会说上家失联了,自己在想办法凑款退赔,一会说已经报警了,等待警方调查结果。
陈某还说,因为代购这件事,老婆要跟他离婚,希望吴先生能看在朋友的份上,放他一马……
到最后,陈某干脆微信不回、电话关机,彻底失联。过了一个月,陈某竟在微信上装疯卖傻地留言:你是哪位?什么钱?发生什么事?
投案自首+退赔赃款,
最终获刑六个月
被所谓的朋友欺骗,吴先生义愤难平,最终报了警。心虚的陈某自知难逃法责,很快投案自首,并如实交代了自己售假的犯罪事实。
陈某交代,针对吴先生这样的熟客,因为彼此信任,他开始尝试在网上找些A货来混售,赚些快钱,“这样就算被发现,也能自圆其说。”
多次以假充真没有被发现,也助长了陈某的侥幸心理。陈某还交代,自己一向很“小心”,一般关系的不敢掺“假”,也就在寥寥几个常客间“杀杀熟”,销售金额共计65400元。
最终,被告人陈某因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且销售数额较大,其行为已触犯刑律,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鉴于被告人陈某有自首、认罪认罚,调解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等情节,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陈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