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来自于愿力。如何让学生自动自发自愿地接受双创、拥抱双创呢?要看参加创业大赛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我们调查了获奖的14个团队和未获奖的17个团队,总结出以下经验。
1. 自信心增强了。
这是获奖选手中最多的回应:“创业大赛我都能拿到奖,还有什么能难倒我?”这话没错。在众多创业大赛中,“互联网+”大赛影响力和参与度最高,今年我区“互联网+”创业大赛报名达3万多人、7000多个项目,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杀入全区总决赛的82强,的确是实力的表现,自信心增强是必然的。
2. 拓展了学习和实践的思路。
调查中的绝大数学生表示,以前只知道上课听课、实验实习,最多参加一点集体活动,以为这就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参加完创业大赛才知道,我们应该从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上做出改变”——学生如是说。的确,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时代,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只有树立“客户观念”(我能为你带来什么),才有可能未来处于就业优势。
3. 对自身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加创业大赛的过程,正好就是培养核心能力的过程。从创业想法的提出开始,到真实的市场调查,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建团队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创业计划书的撰写锻炼了文字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现场路演锻炼了口语表达、综合展现能力;答辩环节则锻炼了随机应变的能力。而一次次的路演失败、修改完善、实践中的千难万险,都在锤炼学生的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开展自主创业,而是重点对学生人格品质、头脑思维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其中,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是核心。换言之,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而参加创业大赛培养的这些能力和创业精神,是将来毕业走向职场,用人单位最喜欢最需要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过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毕业后的服务企业、工资待遇以及职业发展都比其他人更好、更高和更快。
4. 真正体会了学以致用。
在我们调查的17个参加创业大赛未获奖的创业团队中,无一例外地表示“发现了以前学习不足的方面,课堂上的知识和实践中的事实并不完全一样或者很不一样,只有真正实践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真正做到了理论实践结合。一个创业项目的建立,是从市场分析入手,寻找市场中的所谓“痛点”,即消费者不满意的地方、商家普遍无法提供的服务等等。一般来讲,需要创业者组织团队成员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研究领域或团队强项等,深入相对应的市场进行市场调查。一旦确定了市场“痛点”的存在,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专业、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市场分析、营销策划、项目管理,为市场痛点寻求恰当的解决方案。这需要参赛队员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还需有文字表达能力、基本设计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如果每个参赛队员都认真地按照流程走下来,即使最后没有获奖,但个人综合能力一定有明显的提高,同时能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5. 思维方式的改变。
通过学校组织的训练营接受到学校创业导师“一对一”辅导,训练营中请来的企业家、校外创业导师又给予不同层面的多维度思想冲击。在省级决赛之后,组委会又组织了多数由投资人组成的国家级创业导师对获奖项目进行了“一对一”辅导。学生们在参加不同层次的训练营,得到来自高校、企业、投资人等不同维度的指导后,对自己的创业项目乃至于创建一项事业的方式方法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有的同学在回程的路上跟指导老师感慨说,“我们这一趟真的没白来,感觉像是换了一个人”。
6.带给学生真实创业的机会。
学生参加创业大赛更多的只是一个想法,而没用真正创业的打算。通过企业家、投资人的点评、辅导,学生大多转变了态度,甚至到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程度。在专业教师和创业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有些和专业相关度较高的、符合当地产业趋势的创业项目是完全可以真正完成“从零到一”的创业过程的,而这对创业的学生来讲,锻炼成长的机会是巨大的;对专业教师来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