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创立基业,是指人们根据自身条件,依据身边的环境,发挥自己的优势,自己从事或团结身边有共同目标的人从事的具有开拓性的、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的一项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基本身心素质和各项能力的总和,具体要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创业思维、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创业思维。创业思维属于意识形态的要素,主要指创业意识和创业品格。创业意识包括创业动机、创业方向、创业目的等;创业精神包括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等;创业品格包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无私奉献、不服输等。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因素,我国大学生总体创业思维不够活跃,需要加强引导。
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在学校里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试验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般认为,专业技能是指与创业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创业理论、经济学知识、经济法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实验室操作技能。我国大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3.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对人、钱、物、信息等各种有效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合理配置的能力,对市场的认知、评估、开拓与宏观把握的能力,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对事务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风险预测与控制能力。工作能力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
4.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接触个人或者组织并与其正常交流和提升的能力。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类型。对内主要是与熟悉的人的沟通,其目的是团结更多的力量,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业活动。对外主要是指与政府、媒体、消费者等各类人群的交流,其目的是更好地处理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维护创业成果。社交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可以扩大自身优势,解决创业难题,但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
1.大学生模糊的自我认知。家庭关于创业教育的错误定位和社会环境的错误诱导将会造成大学生对自己创业能力的模糊认识。大学生对创业能力的模糊认识将直接造成创业思维混乱,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如果家长能够客观地认识并积极地引导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参加创业,或者家长本身就从事商业行为,还能够给予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支持,或者哪怕是精神上的支持,也有助于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形成。
2.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当代大学创业教育虽然经历了11年的发展,但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依然处于萌芽状态[1]。创业教育存在的第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相关核心课程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当前,虽然创业教育也确实或多或少地在大多数高校予以开展,但是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生在理论指导缺乏的情况下,得不到较系统的理论指导,创业教育实际功效有限。即便有些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它所能影响到的学生也很少,或者说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学科的学生,不足以在全国高校大范围地推广,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能力。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大众教育造成的就业压力增加的双重背景下,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教育培养理念依然是绝大部分高校所奉行的指导思想,同时,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淡薄,所以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为仅2%,成功率也仅为1%,相对于欧美大学生创业率在20%~30%的高比率而言,我国创业教育理念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2]。
3.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由于政府主导和社会引导的大学生创业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所以,政府和学校构建的相关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以及社会文化土壤成为大学生创业能力体现的主要限制因素。社会文化土壤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与否将直接考验大学生创业能力并影响创业结果。大学生创业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文化是整个社会形成的一种共同认知,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人,创业文化首先就是要接受大学生创业,支持大学生创业,对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帮助,对创业失败的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和引导,对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及时认可以及对其下一步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1.催生和释放大学生的创业潜质。客观评价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激发大学生创业潜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客观评价自我包括正确把握自己性格上的优缺点、准确了解自己专业技能的优劣势、正确测定自身对社会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以及自己对市场环境适应性的准确定位和对自己规避风险能力的合理分析等。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拒绝平庸,都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过上舒适的生活。在内心的深处,不停地努力和拼搏已经成为一些人固有的优秀品质。对财富的追求,拒绝平庸,拒绝平淡和“朝九晚五”,对自由、变化、独立的渴望,喜欢竞争和挑战的性格,以及对成就的追求成为一些人创业思想的原始动力。创业家庭的影响、创业榜样的影响、创业环境的熏陶可以激发一些人创业的激情。
2.开展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有其内在的教育规律,高校要努力健全创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完善创业教育培训内容[3]。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以是否满足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唯一衡量标准。其大体内容包括: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技能实训体系、创业咨询指导体系、创业服务教育体系。此外,还应该完善教师配置以增强教育效果。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大学进行创业教育的材料基础,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理论前提。到目前为止,清华大学等首批试点院校大部分已经成立了创业管理学院或者创业教育中心,开设了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为创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创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包括从创业理念教育到创业管理教育等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创业能力的完善的选修和必修课程,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创业文化教育、创业环境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史,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创业心理学、创业哲学、创业市场调查等,此外,还应该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府管理学、经济法学、财务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等直接或间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一系列相关课程。创业技能实训体系的建立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演练环节。创业技能实训是指在大学里进行的创业模拟训练,主要通过大学生对“挑战杯”创业大赛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参与[4]。与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不同的是,大学生以“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意识和不可替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走上前台,进行创业设计和创业阐述,并现场答辩,弥补理论上的不足,从而进行创业模拟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检验学生专业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市场驾驭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经营管理能力是否有效、社交沟通能力是否能够取得成果、风险承受能力是否足够、创业心理是否稳定,以及创业素养是否经得起推敲。
3.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型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小型实践平台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联动,目的是让大学生在实际创业活动中了解创业的全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创业能力。当一切需要的准备工作都业已结束的时候,当创业活动的前提条件都已经成熟的时候,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学生创业应当进入实施阶段,因为“实践之树长青”。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让大学生进入实战状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汇报方面,必须进入实践操作阶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本文来自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