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筹备情况和相关活动安排。(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展如何?总决赛有哪些安排?9月29日下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发布会上介绍,全国总决赛将于全国双创周期间(定于10月13-1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全国总决赛有哪些安排?
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的基础上,全国共产生600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通过网上评审和会议评审,产生120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
全国总决赛将产生金奖30个、银奖90个、铜奖480个,从金奖团队产生冠、亚、季军。同时,评选单项奖、先进集体奖和优秀组织奖。
全国总决赛期间,将同期举行五项活动:
一是召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交流推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好经验,集聚激发深化改革新动能,加快推动各地各校取得改革新成效;
二是举行“互联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报告会,邀请“互联网+”领域有影响力的企业家、领军人物做报告,介绍“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和产学合作育人的成功经验;
三是举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展示各地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促进经验交流;
四是举行创业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对接洽谈会,促进项目孵化落地。
五是举行全国总决赛闭幕式和颁奖仪式,请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和参赛学生代表谈体会、话收获,并完成大赛会旗交接仪式。
大赛基本情况如何?
第二届大赛的主题是“拥抱‘互联网+’时代 共筑创新创业梦想”。目的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大赛由教育部、网信办、发改委、工信部、人社部、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团中央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
大赛组委会由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湖北省代省长王晓东担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担任副主任。各主办单位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是组委会的成员。
大赛设立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担任主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局长田力普担任副主任,社会投资机构、行业企业、大学科技园、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作为成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筹备进展如何?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宣传片
大学生参赛热情空前高涨。截至9月15日,参赛高校2110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81%;学生报名项目118804个、直接参与学生545808人,分别是首届大赛的3.3倍、2.7倍。
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目前有近400家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与评审并为大赛提供支持,是去年参与企业数量的3倍。中国建设银行赞助全国总决赛和各地初赛复赛,支持经费超过2000万元。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投资服务联盟组织投资机构专家赴19个省(区、市)开展双创巡讲活动,接受培训的教师超过5000人。
筹备工作推进有序。大赛组委会成立了工作组,由教育部高教司和全国就业中心牵头,成员包括大赛承办、协办、宣传、支持等单位,各单位分工合作,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推进大赛各项筹备工作。湖北省教育厅和华中科技大学已拟定了总决赛赛事组织、场馆使用、后勤保障等方案,成立了各专项工作组,每周召开例会推进方案实施。
首届大赛获奖的项目后续进展如何?
首届大赛后,我们对34个金奖项目进行了跟踪调研。12个创意组金奖项目中,超过80%的项目已注册公司,进入正规化运行中,其中吉林大学“车内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获天使轮融资1000万元。22个实践组金奖项目中,50%的项目在赛后继续获得融资,且融资阶段已进入pre-A、A轮甚至B轮,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Unicorn无人直升机系统”项目B轮融资2亿元,南京大学“运策网-整车货运O2O平台”项目B轮融资2000万美元。
今年,我们根据项目发展阶段和投融资情况的不同,将参赛项目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并根据行业领域细化为6大类、27个行业,便于投资人和大学生项目精准对接。通过“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为参赛团队提供项目展示、创业指导、投资融资等服务,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与学生参赛项目对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各地各高校通过举办训练营、开展集中培训等方式,积极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帮扶指导、融资支持,推动项目孵化落地,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比赛。
李克强总理在对大赛的重要批示中指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我们将努力办好大赛,将这项赛事打造成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