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精尖 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2024-04-22 20:06:04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江聃 郭博昊

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北脑二号”脑机系统……自2014年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得到明确,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吹响号角的10年间,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倍多,技术合同成交额、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关村总收入等五个指标都实现了翻番。一组组数据充分表明,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交出精彩答卷。

集聚科创资源、云集科技企业、汇聚科技人才、吸引科创资金,“北京经验”能够给我国支持科技创新带来哪些启示?有哪些经验可复制?近日,证券时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试图解码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10年跃升的关键力量。

平均不到5分钟

就有一家科技企业诞生

过去10年,北京每日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了一倍多。从2014年日均146家提高到2023年日均337家,平均不到5分钟就创办一家科技企业。这是记者从有关部门获得的数据。

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活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6G、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领域一批新生代科技企业加速崛起。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记者看到创立于2018年华夏英泰(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正在通过自主创新STAR-T技术平台开发新一代细胞治疗产品,目标是攻克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该技术可打破美国公司的专利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华夏英泰联合创始人赵学强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

位于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面向国际前沿研发核心部件,多维度统筹集成植入式高性能脑机接口系统“北脑一号”和“北脑二号”,在若干单个性能指标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步公司会把‘北脑一号’积极推向临床,而“北脑二号”将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上作为重大发布成果首次公开亮相。

从“0”到“1”

敢做善做制度创新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北京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10万项,相比于2014年增长58.4%;2023年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相比于2014年增长172.2%。

10年来,北京市持续完善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科创30条”等突破性政策,率先实施科技成果处置、使用、收益“三权”改革,敢做善做制度创新。

目前,北京市已经推动量子院、脑科学中心、智源研究院等8家新型研发机构在管理体制、选人用人、经费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与世界接轨的科研管理与运行体制。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告诉记者,该所创新体制机制,兼顾科学家自由探索,并能够联合北京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从基础研究到转化,该所参照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以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一整套方案。这个方案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鼓励科学家把自己的知识产权转化出去,研究所请三方机构按照成本价定价,并分阶段收回资金。此外,研究所也会对产品销售收入按一定比例提成。相关资金将反哺研究所内团队,鼓励继续创新。

聚焦创新创业

让科技企业留下来

创新创业的背后离不开资金支持。在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9年北京市第一家孵化器成立以来,北京共有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00余家。孵化器参与的投资基金超过300亿元,规模在全国最高;近10年,孵化上市企业200余家、独角兽企业30余家。

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生态平台,也是北京首批标杆孵化器,璞跃中国北京总部共投资北京创业项目已近60个。回忆自2016年落地北京以来的感受,璞跃中国管理合伙人、常务副总裁赵晨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观察到近年来主动寻求“出海”的科技企业越来越多,也有外籍人才选择来京创新创业

“北京科技企业的创业节奏快于国外,这是许多海外科技公司和项目选择回国创业的原因之一。”赵晨说。

从培育科创力量到形成产业集群,关键在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科技企业在度过原始创新阶段后,愿意继续留在北京发展壮大。目前,北京已经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布局了商业航天、量子技术、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2024年北京还将着力提升高精尖产业核心竞争力。

通明智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负载均衡设备应用交付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公司总经理吴若松对记者表示,在所处园区内,企业能轻松找到提供性能满足研发生产需要的产品的合作方。“我们与园区内提供国产处理器的‘龙芯’,提供国产操作系统的‘统信’都有紧密合作,通过技术对接应用,拓宽了各家产品‘走出’实验室的路径,也坚定了我们扎根北京的信心。”

赛迪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科技竞争力研究室主任郭英建议,北京还可以优化税收政策,针对创新型企业以及中小企业,适当提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降低企业所得税等措施。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简化企业各项审批流程,增强市场信心和活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