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王小姐用数倍市场价找代购买的3个爱马仕Birkin包包竟然都是假货!知道真相的王小姐天旋地转,20多万元打了水漂,找代购的一腔热情也随即被浇灭。
2015年1月4日,王小姐向长宁公安分局江苏路派出所报案称,其于2014年8月下旬,在微信上搭识一名年轻女子,对方称可以通过特殊渠道帮忙代购爱马仕品牌限量版Birkin系列的包,但需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30%至50%)。
酷爱爱马仕包包的王小姐表示认可,并分别于2014年9月26日、12月5日、12月22日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转账人民币8万8千元、6万2千元、7万2千元,共计转账人民币22万2千元,分别购买了三个爱马仕品牌的包,事后发现所购之包质量有问题,系假包,遂向长宁公安报案。
江苏路派出所接到报案后,通过司法程序委托爱马仕方面对被害人所购之包进行鉴定,经鉴定全部系仿制。民警对被害人提供的邮寄单据及汇银行款记录等相关线索进行调查,查实该代购女子真实身份为犯罪嫌疑人徐某(27岁),案发时其尚在法国留学,货品为法国直邮到上海。
后民警通过走访调查,掌握到徐某会于今年3月18日乘坐国际航班从法国回上海,派出所随即组织警力对其实施控制。3月19日8时,民警在浦东国际机场将犯罪嫌疑人徐某抓获并传唤至派出所进行讯问。
经讯问,犯罪嫌疑人徐某交代了其于2014年9月起,在法国结交了“手上有货”的朋友后开始做代购生意,并在明知自己所出售的包系假包的情况下仍以真包的价格予以贩卖,并从中牟利共计4万余元人民币。到案后,犯罪嫌疑人徐某对上述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现已被长宁公安依法刑事拘留。
[对话]
受害者:以后再也不相信代购
当得知自己花了20多万却收到的是假爱马仕包,受害者王小姐大惊失色,“我被骗了不是几千几万,而是几十万啊!我无法接受,必须报警!”
记者了解到,王小姐是在微信朋友圈上通过朋友的朋友认识了代购徐某。“她说自己是上海人,在法国留学多年,***妈也在法国工作多年,通过关系他们认识了爱马仕在法国巴黎的销售与质检人员,只要给他们回扣,就能拿到包包。”由于徐某的朋友圈里都是法国的生活照片,王小姐信以为真,开始出钱买包。“市面上的价格大约是6000到7000欧元,她给我的价格则是1万多2万欧元。因为都是限量版买不到,所以市场行情就是这么贵的。当时我觉得她人在法国,那里肯定不会有假货,而且大家都是中国人嘛。”
事实上,对于包包的真假王小姐并非毫无防范,“给我寄来的时候只有包包与外面的防尘袋,还有一个纸袋子,原配的盒子、气囊、雨衣之类的包装配件都缺失。我也有所怀疑。”然而,卖家徐某的一套说辞让王小姐放下了警惕,“她说盒子寄回来运费贵,还容易被海关抽查,要这些包装还得额外给爱马仕销售质检小费,我想这包本来就是自用的,我家里包包太多,盒子最终也是丢掉的,就没太在意。”
原本以为自己能用上正版限量版爱马仕包包,熟料一个粉色的Birkin包包被多人鉴定为假货,王小姐愤怒的情绪一下子升到了顶点,“这个包叫EQ粉色,去年圣诞出的,限量版很少,我买来只有原价翻翻的价格,有好几个代购告诉我愿以原价3到4倍的价格收,我就约了他们上门看货。我给第一个人看的时候,他一眼看过去就说这个包是假的,我真的无法接受,毕竟我花了几十万买的,但我还是抱有一丝别人看错的幻想。第二个人来看了之后,跟我说得很详细,锁扣配件皮质,全都是假的,这下我才相信了。我受骗上当了。我当天就报警了。”
王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再也不会相信微信代购了。“就算你再爱这个包,再喜欢它,还是宁可自己到店里买。不要请你不认识的人,甚至是你认识的人去代购。一定要去店里买,如果买不到你宁可买不到,这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上当受骗了就晚了。”
[记者调查]
网购奢侈品代购陷阱多
现在只要点开朋友圈随便一刷,你都会发现代购生意在朋友中传播甚广,小到食品与化妆品,大到奢侈品手表包袋。海外代购作为一种特殊的销售模式,被暂时无法出国的消费者所青睐,“正品与低价”的标签正是其成功要素。“绝对正品,支持国内专柜验货。”几乎成了每一个海外代购卖家的口头禅,然而事实上,消费者到当地的该品牌专卖店要求验货,结果遭到店员直接拒绝的情况实属正常。
那么,这些奢侈品的发票到底是哪儿来的呢?记者了解到,采购小票同样也发展为一个蓬勃产业。在网上只要搜索代购小票,就会跳出几十家供货商,其中一家厂家销售人员透露,他们有专业软件来制作小票。据媒体报道,“真代购”成为了不少留学生的临时职业,而“假代购”渐渐成为主流,在高利润的诱惑下,有不少留学生开始从国内的某些厂家拿货,然后再以“代购”名义从国外以小单件发货。
警方表示,购买奢侈品还应去大商场或者专柜,买的时候还要开具发票,即使质量出现问题,售后也有保障,维权也相对容易。若找代购,那拆包时还需保留证据。“以免代购反咬一口说你自己掉包。”
[如何维权]
严格来说不受《消法》保护
不受消法保护,没有评价机制、没有信用担保、没有第三方交易平台,微信店的交易模式完全基于买家对店主的信任。随着越来越多卖家的加入,风险也日渐显露出来。
消协有关人士指出,微信朋友圈的购物,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属于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购物关系,所以它不受《消法》保护。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的商品交易行为,它是建立在与朋友之间诚信的基础上的。如果仅是通过私下里微信聊天完成的交易,对方又没有实体的店铺,就只能被看做是双方个人达成的交易,“这就成了民事纠纷,消费者如果要维权,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办法来解决。”民事诉讼中,消费者要提供充分的证据。但现实的情况是,有些消费者甚至连对方叫什么,在哪个城市都不知道,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维权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除非销售者有明确的固定经营场所,否则消费维权将出现无源追溯的困局;如果消费者在微信上购物没有聊天记录且是直接转账,日后维权就缺少了证据。”
警方也在此提醒,市民若一定要在朋友圈购买商品,则必须保留卖方真实姓名、相关聊天记录,以及银行转账凭证,拆包裹证据这将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