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前后是高第街的黄金时代,一天客流量高达20万人次,
作为全国知名的服装集聚地之一,广州可以说是很多服装人的“发家之地”。而说起广州的服装批发市场,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沙河、火车站等几个有名的商圈,但其实,在广州还有比这几个家喻户晓的商圈历史更为悠久的市场,今天小E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缘起
清朝即以经营鞋帽布匹著名
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在一条长550米,宽不过7米的“巷仔”,路两旁的店铺塞满牛仔裤T裇衫,中间是用铁丝隔开的密密麻麻的“车仔档”。
街上一辆辆推车“咣咣”飞奔而过,不同肤色的商人摩肩接踵,或浓或淡的香水味扑鼻而来,“hello”、“平点啦”的声音此起彼伏,忙碌的店员与老板胸前鼓鼓的腰包交相辉映,不时传来指责别人“打尖”(插队)的埋怨声和买到靓嘢的欢笑声。
这里就是中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高第街。
据考证,高第街在宋朝已经存在,唐朝丞相、诗人张九龄的后裔张之颐从粤北曲江迁居于此。几百年来这里鞋店、绸缎行、药铺,杂货铺林立,清朝以经营鞋帽布匹及“苏杭杂货”著名,随后经营成衣、洋服,但凡婚姻嫁娶用品在这里都能买齐。
清末开辟马路以后,这条街就规定不准通行汽车,因此有人把它当成广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民国时期文房四宝名店三多轩、丝绸布匹名店九同章皆出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店铺合并搬迁,高第街风光不再,变得冷清。
1980年10月,一块名为“高第街工业品市场”的牌匾在高第街牌坊上挂起,沉寂已久的商业老街又重新热闹,开启了高光时刻。
当时的第一批档主,大部分是本街居民,都是待业青年,成了改革开放后广州第一代个体户。他们用竹架、铁架搭起简易的摊档,后来街心也开起一排排小小的“车仔档”,最多的时候档口上千家。主要经营当时最新潮的服装、鞋帽、小百货,把全国乃至中东、非洲等地的服装贩子都吸引了过来,一时之间“倒爷”堵街,货如轮转。
“没到过高第街就等于没到过广州”,很多人一下火车,纷纷打听高第街怎么走。北京秀水街、上海城隍庙、武汉汉正街都是高第街的“小弟弟”,通过学习模仿发展起来的。
在拥挤不堪的街道上,不时地会看到不同肤色的“国际倒爷”,一进店铺就热情地高喊“my friend”,有时甚至会用粤语娴熟地问“几钱”、“平点啦”。
1986年前后是高第街的黄金时代,一天客流量高达20万人次,不要说大档口,马路中间一两平方的“车仔档”也造就了无数万元户,从高第街走出的百万富翁数不胜数。
转折
90年代起,逐渐被新兴商业广场代替
1993年1月,白马服装市场的开业对于高第街来说是个转折点,当时很多高第街的商户都聚集了过去。接下来随着房地产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商业广场建成,这些体量巨大、环境更舒适的广场吸引了更多顾客,高第街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而随着广州火车站流花、红棉、天马等服装批发市场的纷纷建成,2000年前后,高第街大批老铺主卷铺盖去广州火车站商圈,以及沙河、十三行等批发市场的迎面夹击,使高第街被逐渐抛弃,逐渐出现了铺位空置招租的情况。
90年代末来高第街做生意的潮汕人吴老板亲身经历了高第街从第一条个体户街到内衣一条街的转变,他满脑子都是文胸型号和内裤尺码。面对讨价还价的顾客,他颇有些无奈,以前哪有他们挑肥拣瘦的份。一个上午只卖了三套丝袜、两条内裤、一个文胸,吴老板感到生意难做。
如今从北京路转入高第街,很多店铺都关着门,零零星星的路人鲜有进入店里选购货物的,看起来就是一条极为普通的内街,谁也不会想到当年是那样的风光。
现状
从兴旺到冷清
几十年来的时代迭变,大浪淘沙,如今的高第街倒像是从高门大宅没落为落魄小户。沿街的商家、在深巷里扎根了半生的老人时常感叹,“这条街以前很兴旺”。
亲历过繁华与风雪,今天的高第街,没有以往朝气蓬勃的商业气息,只维持一丝谋生的韧劲。“现在生意难做啊,年轻人都喜欢网购,我们生意淡了很多,而且这边的租金都不便宜,随便一间铺月租都要几千,上万的。很多老板都做不起来,你看很多店铺都要出租早市了。”这番话大概也道出了很多商家的心声。
▲ 据一位商家透露,现时沿街的商铺很多都贴起了“出租早市”的招租信息,放在过往,这种现象是不会出现的
有人说,高第街败给了高租金,也有人说,高第街败给了时代。但与其说败,或许我们更愿意去相信,高第街只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存活着,依然根植在广州人的心中,捍卫着千年商都的名声……
有人说,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广州的老街,深圳的城中村,都是城市高度繁华下历史的缩影。走在广州老街的青砖石板上,更似是一场寻宝之旅。从白天到黑夜,不知疲倦。皆因老街中,有太多让人惊喜和深思的事物。
高第街,见证了广州商业的繁盛,更陪同一代代广州人成长,奋斗,又老去。
虽然它已然没有了往日荣光,但感恩时光眷顾,高第街还在,感恩岁月留情,回忆也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