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杭的王阿姨老两口,住着三层农家小别墅,子女们工作忙,平时感觉很冷清。今年5月,经过交流、面试和相互选择,他们邀请了6对夫妻共同入住。目前这栋小别墅里住着7户人家(包括王阿姨夫妇),大家互助互爱,生活和谐。这可能是中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案例。
抱团养老6+1成员名单
房东:
朱大伯77岁,中学教师
王阿姨73岁,化工厂厂长
房客:
周大伯73岁,电信行业职工
金阿姨62岁,工人
叶大伯67岁,首饰匠
俞阿姨67岁,工人
赵大伯(小)67岁,做外贸
许阿姨62岁,工人
赵大伯(大)73岁,医生
胡阿姨73岁,医生
张大伯61岁,木匠
高阿姨51岁,工人
王阿姨(小)68岁,工人,丈夫已过世
中国首个抱团养老的成功范例
可能就在这里诞生
杭州余杭的王阿姨
邀约6对会打麻将的老夫妻入住
已共同生活5个多月
记者来到王阿姨朱大伯家。农家小别墅有三层楼高,屋前小院别有洞天,大门口绿意盎然,中间有巨石作为照壁,院子里的停车场,能停4辆车。
阳光和煦,小别墅的大门关着。门口一个大伯在专心看报纸,对我们的到来毫无察觉。屋子很安静,只有一只小狗在汪汪叫,似乎只有大伯一个人在家。
大伯姓赵,67岁,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在家里也没什么事情,抱团养老人多热闹,就来了。
再仔细一看,里头一楼靠东的窗户边,还有两个大伯借着阳光,安静地下象棋。他们分别是房东朱大伯和房客周大伯。
棋下了半个钟头,胜负未分。
记者问周大伯,为什么参加抱团养老?他笑笑说,“主要是我老太婆,她喜欢打麻将,要过来,我就陪她一起过来了。我们有一个女儿,嫁在广东。”
下完象棋,房东朱大伯带记者参观了院前院后,有菜园子,有小花园,有看院大狗,环境优雅。
房子里有两条小狗负责看家护院,其中一条前几天刚当了妈妈。
他说,房子是2010年儿子造的,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他们请了搞别墅的人设计,总共花了200万元,采用大量落地玻璃,房子里面明亮通透,哪怕是朝北的房间,采光也一样好。
“别墅一共8个房间,这几户住进来,刚刚好。”朱大伯说。
大伯带记者进屋参观,先去了一楼餐厅。
“我们吃饭就在这张大桌子上,新买的!”大伯指着桌子说,大家吃饭都在一起吃的。
大伯走进一楼一个房间,掏出一张纸,写着12月份“抱团养老伙食费”,每个名字后面的空白处都打了很多钩。有几天有几个人会空着,表明那天他没吃。纸上面记了每个人用餐金额。
12月份1-16日抱团养老伙食费2271.7元(13位老人)。据统计,半年来每人平均每月伙食费400元左右。
“一个月下来,一个人吃了几天,每天吃多少,我老太婆都记在这张纸上。”
他又掏出一张纸,写着《结伴养老协议书》:我们本着多姿多彩,健康快乐,既充实又轻松的生活理念……特订立以下协议——
协议书对卫生绿化、不打听个人隐私、房屋租金、伙食费、值日等方面做了规定,一共11条,所有参与抱团养老的人都有签字,落款时间:2017年11月1日。
记者问大伯,您老伴怎么没看到!大伯顿悟:“忘了介绍了,她呀,正在楼上打麻将呢!”
走上二楼,一下子热闹起来——麻将碰撞的声音不绝于耳,打麻将的人用杭州话开心聊着家常事。
四位女士在打麻将。除了王阿姨,还有周大伯的爱人金阿姨、赵大伯的爱人许阿姨、叶大伯的爱人俞阿姨。
四位女士在2楼的棋牌室打麻将,这一局是73岁的房东王阿姨(右2)和了。
叶大伯怎么没看到?“他去仓基新村游泳去了!”朱大伯说,另外,有一对医生夫妇旅游去了,有一对到诸暨喝喜酒去了,还有一个是单身的(老公去世了),到小姐妹家玩去了。
原来大屋子里有7个人在家:3位男士先前都在一楼,4位女士都凑在一起打麻将!
关于抱团养老,女士们聊起来滔滔不绝——
房东太太王阿姨说:“先前有100多报名嘛,只挑了4户,有几户一定要报名,就让他们来了。有一个人,爱人走了,比较孤单,到我这一看一定要来,我就把棋牌麻将移到别地,让她住了。但是卫生间要跟别人拼的,那一家同意,入住人数就这样增加了。”
金阿姨说自己腿摔断了:“我下楼滑了一跤,因为搞卫生的水没擦干净。腿断了在这里一点都没有问题,大家都帮忙的,送我到医院去,吃饭又送到房间,送了两个月,我住在三楼的。”
俞阿姨犯过心脏病:“也不是突发情况,当时就是心里有点不舒服,大家都帮忙了,去医院检查一下没什么事情。大家都很好的,他们都争着要送我去,最后两个人送去了……”
那么,半年相处下来有没有矛盾?
大家都说,刚开始磨合的时候,有点小矛盾,问题也不大。
朱大伯带记者走遍每个房间,有些门开着,有些门关着,但都没有上锁,每个房间都有独立卫生间。
在这栋房子里,每一对夫妇的房间都有卫生间和浴室。
许阿姨的化妆品整齐地放在卫生间的洗手台上,在这栋房子里,每一对夫妇的房间都自带卫生间,这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其中三楼一间客房是玻璃门,住在这里的夫妇也不计较,直接在门上挂了帘子住。
又来到3楼露台,阳光下晒了几床棉被、床单,木地板干干净净。天空万里无云,附近有喜鹊在叫。
昨天下午2点多,许阿姨和金阿姨在三楼露台收被子。
和谐,安静和热闹,都刚刚好。干净有序,也是一大亮点。
下到一楼,去仓基新村游泳的叶大伯刚好回来。他骑自行车,身体壮实高大,声音极具穿透力:“我不怕冷!每天都游!小时候就横渡钱塘江了!”
昨天下午,68岁的叶大伯游完泳骑着自行车回来了。
院子两边各有一棵大柚子树,结满了黄绿色香泡,大伯眉毛一动,说:“带几个香泡回去吃吧!”
见记者推辞,朱大伯拼命说服:“这香泡有点酸,他们都不要吃,不吃就浪费了!”
转而又说:“你回去,用果汁机榨出来,虽然有点酸,加点糖很好吃!”
昨天下午,房东朱大伯和叶大伯、赵大伯一起,在院子里打香泡。
同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
7个老年家庭是怎样快乐生活在一起的?
采访下来,从每个大伯、阿姨的笑容上,从他们放松的肢体语言上,显然可以印证朱大伯发来的那句话:“我们大家都过得很开心……我们融合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半年下来,他们为什么能成功?记者采访了每个房客,又问了朱大伯夫妇,各人从不同的角度说了不一样的答案。
房客赵大伯:
这里具备了最好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
一开始是在门口看报的赵大伯说抱团养老,硬件软件缺一不可,而朱大伯这里两者都有!
软件指的是房东。
赵大伯说:“我们房东(朱大伯)原来是学校里的英语老师退休,浙大外语系毕业,他太太(王阿姨)原是化工厂的厂长,有一定管理能力。他们孩子都已经长大了,在外面工作,一个星期回来一趟。他们是当地人,造这么大房子对我们城里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房东需要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你想,大家四面八方凑在一起,互相都不认识,性格脾气习惯都不一样,有的时候,嘀嘀咕咕的事情就很多呢,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怎么办?需要他们(房东)出面的!房东是主心骨。”
二楼的妇女麻友们对房东太太也是赞誉有加。
金阿姨说:“我们这个大姐(王阿姨)哦,对我们挺好的,跟对家里人一样,就好像我们的大姐姐一样!”
王阿姨短发银白,举止就像邻家老太,很谦和;而朱大伯戴着雷锋帽和眼镜,既斯文又亲切。
硬件便是指设施条件。
赵大伯说,房子很大,每一户房间都带有卫生间,各人隐私得以保障,“硬件设施很重要,否则,你要上厕所、我要洗澡怎么办?”
另外,每个房间都有空调、网线、电脑,和酒店差不多。
周大伯在自己房间玩电脑。
他们菜园里种了些蔬菜。“对面还养了几只鸡,吃剩不要的东西,喂鸡!”赵大伯捂嘴乐了,“院子也比较大,每个人有活动空间,散散步,打打拳,互不冲突。”
每个人都可以互不干扰,但吃饭大家必须在一起。因为相处融洽,大家很珍惜每顿吃饭时光。
房东朱大伯连说不敢当:
全靠大家支持啊!
房东朱大伯听了大家的话连说不敢当,“全靠大家支持啊!”
朱大伯说,如果房东给力房客不给力,事情一样办不成。“比如有些人的要求我就做不到了,超出能力范围时,大家也能体谅。”
他说,特别幸运能认识这么多房客,他们都是不同行业的专家。“比如上网方面,我这里有个专家,很内行的,就是跟我下棋的那个周大伯。他以前在电信行业干过,大家拜他为老师。
“有个小张老师,修修补补的比较懂,他以前是木匠。他看到我三楼晒衣服的露台地板破了好多,拎起榔头就帮我敲,敲了好几天才修好呢!
“还比如洗衣服,有一户人家带了洗衣机过来,谁身体不好了,他说你放在那边,我来洗!洗衣服这一点,几个老太婆都蛮好的。”
所有人入住前签署协议
强调隐私、包容
赵大伯是个笔杆子,房东朱大伯便让他拟了11条抱团养老协议。
朱大伯说:“我们有协议,其中有一条是说,住在这里要跟大家都包容在一起,如果大家对你们意见很大,大家要请你出去,作为房东也无能为力。”
协议要求,不要讲人闲话。
协议中强调了隐私。就连病史,房东在房客入住的时候也只是大致了解了对方病历,细节不怎么在意。
一周值日一次
大家一起想出了值日制度,每户人家一个星期值一天班,包括房东。
做什么呢?朱大伯说:烧早饭,烧开水,去买菜,帮厨,洗碗,晚上把垃圾倒掉。其他人愿意帮忙的可自愿。
“买菜的篮子放在一个地方,我老太婆提前一天给篮子里放好200块钱,多退少补。”
用房租雇了3个工人
这次抱团养老,朱大伯夫妇向房客收取一定的房租,他们用这些房租雇了3个工人。
“很多邻居不理解,说你造房子,自己不住,叫人家来住……他们以为我们赚钱了,但我们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他交1200,你交1500,收来一共六七千。刚好够3个人的工资。”周大伯说。
“我通过亲戚去找了3个附近农民。一个是做饭的,月工资开2000元,每天中午、晚上给我烧几个菜。请来一个园丁,负责种菜和修剪、打扫院子,月工资2000元。内室也请来1个人打扫,一周来搞两次,工资1200元。剩下的钱,我另外还要为他们添置东西。”
抱团养老
在全世界的普遍认知中,
绝大部分美国人的老年生活
都是幸福快乐的。
美国人之所以老年生活过得好,
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很会为退休养老做规划,
美国人的退休体系建立在
个人要为自己退休生活谋福利的基础上,
第一不靠儿女养老,
第二也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政府身上。
抱团养老,
一个没怎么听说过,
但在国外却很很流行的方式。
等我们老了,
就搬到一个地方住在一起,
一起喝茶,种树,散步,旅行。
美国德州四对夫妇“抱团养老”的故事,
启迪着全球的老人,
爱人在身边,朋友在隔壁,
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来自美国的这四对夫妻,
是认识超过20年以上的好朋友。
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就买了一块地,
建了四座小房子,住在了一起。
是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
他们发现了一块废弃的草地。
靠近Llano湖泊,风光很美。
一开始他们想着建一所大房子,
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
考虑到个人空间的重要性,
他们最后决定把这个地方打造成
四处相连的独立房间。
每座小屋花费4万美元,
结构简易,容易建造,
空间使用率很高,
整个建筑相当低碳环保,
有雨水收集器,还有太阳能板供电。
小屋的内部精心设计,
结构和工艺将美学发挥到极致,
主人们可以安心地在这里工作或者是看书。
而墙壁则主要以原木为主,
设计师还特意保留了木头的纹路,
一片温馨自然的气息,
森林的味道让人特别安心,
有种回归最初的感觉。
同时不乏生活情趣,
用的杯子都是一样的。
看完之后你是不是心生羡慕,
十分向往?
看完美国人的“抱团”养老
再来看看德国人的“同居式”养老:
德国姑父前年去世,
只留下姑妈一个人守着一间大房子过生活。
姑妈虽有个儿子,
但在德国,
子女结婚后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
一天早晨,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推门走了进来,
一进门就大声说:"施密特,我们‘同居’吧?"
姑妈高兴地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
之后,他们又高兴地说了一会儿话。
后来才知道,
原来,姑妈口中的"同居"乃是
现今德国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种养老模式
——"搭伴养老"。
姑妈告诉我,
他们是在老年大学里学油画时认识的,
他就住在姑妈家附近,
两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来,
于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
德国人60岁后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
但很多老人十分厌倦疗养院里的单调生活,
于是,
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组合在一起,
过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
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同居"外,
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同居"。
德国的出租屋很稀缺,
房租也贵得吓人,
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难"。
于是,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
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和他一起住,
但前提是年轻人必须
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
比如,陪老人聊一会儿天、
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等。
如今,"让我们同居吧" ,
已经成了德国老人最热衷的行为。
老人之间或老人与年轻人之间
相互帮助、相互关心,
即使老人身体出现状况也能
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救护,
所以这里老人的平均寿命变得越来越长,
德国已成为目前欧洲最"老"的国家,
大概与此有关系。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在中国是不太可能的,
但在我国,
“抱团养老”也慢慢的成为了一种趋势。
大家可以择邻而居,
与亲密伙伴,志同道合之人生活在一起。
面朝大草坪,背依山,
山上便是森林游步道,甘岭水库,
能够呼吸新鲜空气,
逛莓园、挑野菜,游农场,这都是极好的。
养老,是一个人人都得面对的问题。
想到以后身边的若干好友在一起,
一道晒太阳、散步、
聊八卦、寄养孙子孙女……
想想都会笑起来,突然间觉得,
“老”也不是那么可怕了。
约上志同道合的伙伴
老了咱们一起住吧!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小编:欧阳灵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