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新闻,一条新华社的新闻吸引了我:
其中一句话:
“即使海外直邮,也不一定能保证是正品。”
让我惊了一身冷汗,我身边的很多女性朋友也是代购直邮!
话说海外代购,有小儿科的比如虚拟定位到国外:
做直播扫货,其实只拍不买:
在新华社的这篇报道里说到:在苏州警方收缴仓库,记者看到了这些假冒大牌化妆品。警方打开一款Dior假香水套装,其中内衬、LOGO、丝带等一应俱全,包装十分精致,令人难以相信这竟是假冒伪劣商品。记者随机拿出一款MAC假口红与正品对比、试色,无论是外观尺寸、LOGO,还是使用后的色彩、滋润度等,几乎看不出差别。
还有爆款MAC口红,下图右边魅可口红是真的,左边是假的;
这外观我凭肉眼真区分不了,再上手试试色,据说色彩、滋润度上,二者几乎看不出差别。这届假货制造的这么优秀?
这些假货最可怕的是:材料来源,不明,制作过程,不明,这样的东西你敢直接用在身上吗?!
“那些你舍不得喷的香水,可能曾被装在塑料桶里”
在一些地处城郊接合部,造假者正在他们小窝点进行秘密加工,用那种针管,量杯,用简单的香料,香精,自己调,具体由哪些成分勾兑而成,造假者本人也不清楚。
这些散装香水从广东等地购入,每桶5升,售价1000元左右。如果按每5升1000元的原料成本计算,勾兑一瓶5毫升的假Dior香水成本仅需1元钱。
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廉价造假的味,她被坑的好可悲
,找的代购不太对。
“假货最费钱的是以假乱真的包装”
以前内行人遇到的假货,光靠看、摸基本就能判断个十之八九,现在难度大了,这届骗子也开始注重包装了,而且是非常重视!他们“购买各种正品搞研发,不惜投入110多万元。”
造假者会把正品外包装寄给印刷厂,印刷厂按照正品包装去仿制,印刷、烫金、覆膜……工艺流程繁杂,有的甚至还要打样3至5次。
“查正品看的防伪喷码,也能造假!”
名牌化妆品一般会在瓶身喷码标注生产批次,起到产品追溯和防伪功能。这一点的伪造难度虽然大,但也不是不能完成。
假货制造者会通过一些隐蔽途径,从一些品牌化妆品内部人员处,获知某段时间市场上销售的化妆品喷码大概是什么号段,然后给自己的货喷上与正品同步更新的喷码。
这样一来,即便是消费者怀疑产品有假,如果查询防伪喷码后发现与正品一致,也会相信这些假化妆品就是正品。
“海外代购的采购小票,网上就能批量做”
既然是从海外代购,买家要采购小票也是很谨慎了。为了让买家深信不疑,在化妆品造假链条中,采购小票造假已经非常成熟了。
在网上,香港、韩国、欧洲等代购热门地的小票应有尽有,小票上的产品代码还可与假冒标签相匹配。
一个完美的假货就这么完美的诞生了!那就只差最后一步了:海外直邮!
“假货去国外旅个游,回来就成了代购正品”
这届造假选手,除了在造假环节“精益求精,环环相扣”,最最重要的还是发展客户,如今淘宝管的严了,但做微商还比较宽松,那就从朋友圈走货!
在记者以“微商”的卧底身份联系这些造假者时,他们不光不避讳自己卖的是假货,还说服记者成为下线:
“以一瓶5毫升假Dior香水为例,进价6元左右,经过组合包装后卖给下家可以要价50元,以代购的名义卖给消费者最高可要价200元。我们在浙江、广东、上海、北京有很多微商客户,挣得多的,一个月20万流水不是问题。”
斩断“黑色代购”产业链监管盲区亟待规范
“从代购手中买到疑似假货只能自认倒霉。”在苏州工作的郑女士是一位微购达人,其心态具有一定普遍性。她说:“如果坚持退货,要出具证明商品有质量问题或者是假货的检验报告,为几百元惹一堆麻烦,想想还是算了。”
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建文说,海外代购原本是基于朋友、熟人间的信任而形成的一种小范围内的购物方式,如今已然发展成为一种社交电子商务新模式,监管亟需跟上,不能留下盲区。
我国的电子商务法草案目前还在审议中。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说,把微商纳入电子商务法规范范围,有利于遏制个人卖家通过朋友圈等社交渠道和平台销售假货,有利于追溯问题商品,惩处不法行为。
王建文说,作为新生事物,微商代购与以往的经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立法中存在诸多争议,短时间内要找到好的监管办法也有难度,确实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在立法中要听取更多民众声音。对于制假售假的“黑色代购”要予以严厉打击,相关监管部门和平台运营者也要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