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拍客随机走访了广州白云区兴发广场附近的几家快递点,并对关于是否可以“香港代发”进行探访,其中“中通”、“顺丰”都表示不可以代发,而“韵达”、“申通”以及“圆通”都提供韵达“香港代发”服务。
视频中一位制售高仿化妆品的商家称,去年合作的是韵达,地址显示香港发货,其实是在广州发货,清关信息全靠作假。
据一家“韵达快递”白云大区市场部的某经理称,770开头的运单是国际的,380开头的是国内的运单,上面会显示香港信息,造假物流跟真实的香港发货显示信息一模一样。
香港那边用的热敏单(快递单)上面是空白的只有一个韵达标,自己用打印机在上面打印,也可以用来冒充韩国物流,价格一单8块钱。
随后拍客又来到了一家“申通快递”,该分部经理称,一般的虚假信息至少要显示7条。
虚假物流只能使用韵达,韵达可以通过香港批次型号的快递扫描枪清关、入关、出关依次扫描,最终就会显示香港件了。
物流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物流造假并不是第一次被曝出。早在2017年,一条曝光顺丰快递、圆通快递、韵达快递公司集体造假,“海淘却买到国产假货”的视频刷爆了网络,一瞬间就突破了3000万的播放量。
5月26日,央视新闻《新闻1+1》栏目曝光揭秘,据悉,福建、广东等城市发出的快递单,快递公司全部配合商家伪造成美国、香港等国外发货的快递信息,每单收35元。
只要商家提出要求,美国、香港、澳洲,还是南极洲,他们通通都能做出来,为了让买家进一步相信,他们甚至还建立了国外快递查询网站,只要输入快递单号,就能显示物流进度信息。
卖家声称,假货可以通过快递公司来实现“洗白”,福建莆田一带的造假公司负责制造假货,而物流公司暗箱操作虚构海外发货信息。
具体手法是物流公司提供境外物流如UPS、FEDEX等的运单,然后再用美国、香港等网点的代码登陆扫描设备,只要同时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物流信息就会显示货物是来自美国或者是香港的站点。
甚至是伪造国外物流公司的官网,让顾客可以查询国外物流公司的单号,查看流转信息,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
对此,多家快递企业回应称,视频拍摄场所非快递营业网点,视频中所提及的海外网站系黄牛自建,并非快递公司内部存在协助。
根据《新京报》报道,一般有经验的消费者,会根据物流的信息,以及卖家提供的小票,购物视频等,来确认是否是真货。然而,在记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各大海外代购平台,在物流发货过程中,并没有涉足其中任何环节,完全没有任何监管。
货品真伪、价值大小等细节一概不查,这样宽松的环境,给了很多物流公司从中作祟的可能性。
此外,据新京报报道,多数假代购者还把海外代购造假做成了一种商业模式,月入10万元。
对外宣称从海外专卖店购物,但实际却是在国内高仿包作坊拿货,然后通过海外代购网站进行出售。
《新京报》还提到,“只要存在第三方个人买手的海购平台,或多或少都有假货交易。”但要甄别也有据可循,因为很多假货的商品价格不合逻辑。“蒙住人们双眼的不是假货,而是贪念”。
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曾表示,在跨境电商行业中,泰国、韩国、意大利都是“假货高风险国家”。
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当地的法律体系、信用安全体系都很非常健全,当地的买家违法的可能性非常小,而对于高风险国家,比如意大利,对于入驻卖家的门槛要适当调高,查看卖家的银行账户、所有的交易数据,入驻后还有三个月的观察期。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对于海外代购一直以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一些不良商家钻了空子,而快递公司心知肚明成了“帮凶”。
规范快递公司行为,完善海外代购的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对消费者来说,与其受骗以后花费很大的成本举证,不如选择值得信赖的大型网购平台。
物流专家赵小敏在采访中还表示,整个海外代购行业都需要监管部门的联合执法行动。他认为,市场监管总局、邮政系统联合行动,以及工信部在技术方面可通过一定的信息比对,最终才能真正来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法律从源头上监督厂家等制造业,在流通环节以前根除掉这些造假操作。
业内人士分析称,快递点通过造假手段参与售假,属于欺诈行为,而物流企业如果知情,还帮助伪造产品物流记录,数额较大的就会构成犯罪。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认为,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而现实的监管漏洞存在给不良商家和快递商可乘之机。互联网经济环境下,传统工商部门对流通实体企业监管,被互联网经济下的销售及服务体系架空。
这也是互联网经济模式下的新监管问题,买卖交易和货物、物流、资金等信息正越来越多地变成数字流在虚拟世界流动,监管部门不能再用传统监管模式。
而服务于B端商家的快递,已非传统的快递跑腿服务,(Tou.vc专注于文创领域的众筹平台)而是变成链接供应和需求两端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快递企业掌握的运单等信息,也是承载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的重要载体,也纳入工商质检等部门监测范围。
数字经济下的监管,需要基于数字供应链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新监管,虽然市场监督管理、商务、交通运输等部门需要各就其位,但在监管数据上需要打通共用,做到对产品供应链全流程的监管,也对供应链环节企业的不良行为协同惩戒。